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省级临床重点学科群
晨光初绽,无影灯下,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正以仅3厘米的小切口完成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个扎根皖中南四十余载的学科,在2025年4月迎来历史性跨越——与麻醉科同步跻身省级重点专科,至此医院已形成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普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麻醉科七大省级重点专科矩阵,形成“小切口突破、连片式发展”的学科生态。

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
“十四五”以来,市人民医院以学科为杠杆,撬动临床、人才、科研的全链条突破。通过实施学科建设“创优工程”,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科研攻关“三轮驱动”战略,探索出一条地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7个省级重点专科领航学科发展,22个市级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形成“雁阵梯队”,一批新技术、新项目蓬勃发展,省部级以上课题、SCI论文、专利成果数量持续攀升,更以全市医疗系统首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启医学创新新征程。
“从‘一台103简易麻醉机打天下’到建成覆盖围术期全流程的智慧麻醉系统,我们不仅要追赶,更要引领。”2021年麻醉科带头人接过“特色学科”授牌时立下誓言。四年后,这里见证着从“保命麻醉”到“精准舒适医疗”的跨越,科室年完成麻醉手术超过3万例,建成皖中南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区域麻醉诊疗中心,也成为学科建设三级跃升体系的生动注脚。

这一成绩,映射着医院“创优工程”的系统布局。2021年启动的学科建设“创优工程”,对标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全力培育9个优势学科;聚焦区域特色优势,精准扶持12个特色学科;紧盯医学前沿趋势,精心孵化5个潜力学科,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形成“优势学科领跑、特色学科竞跑、基础学科跟跑”的立体化学科生态。在此机制下,中国房颤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三级卒中中心相继落地。急诊医学科“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三个周期蝉联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年急诊量达7万余人次,危重病抢救达1万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90%以上,住院患者抢救成功率95%以上。

“钟平名医团队工作室”入驻
在资源整合上,医院主动融入长三角: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建10个“名医工作室”,开展复杂纵隔肿瘤clamshell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等一批高精尖技术;通过5G技术直连浙江省肿瘤医院,开创“超级微创”手术教学新模式。五年来,医院完成跨区域技术合作30余项,真正实现“借梯登高”。

在德国攻读双博士学位的“85后”苏昭然博士,如今已是医院普外中心年轻的行政主任、首届安徽省卫生系统骨干人才。得益于“雏鹰计划”,这个曾经的主治医师,带领团队开展胃肠癌规范化精准治疗,在Apoptosis等期刊以铜陵市人民医院为第一单位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研究成果斩获省市多项科技成果。像他这样通过“育鹰工程”破茧成蝶的青年才俊,医院已有21人走上管理岗位,其中4人“双肩挑”担任党支部书记。

医院构建“引凤筑巢-精准育才-国际视野”三维人才生态链:柔性引进长三角医疗专家百余人次,招聘揽获硕士163名;实施“博士内培工程”,在读博士人数达21人,10人已毕业博士成为学科中坚,1名内培博士今年4月顺利毕业即将入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国际化培养路径直通英、德、意、以顶尖医疗机构,累计派出骨干近20人次。如今,1911名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江淮名医-学科带头人-雏鹰人才”黄金梯队,高级职称群体突破400人,硕博士403人,人才密度居安徽省地市级医院前列。

荣膺铜陵市2023年度人才集聚示范单位
在投资2000万元打造的科创中心,博士后徐祯彦、贺胜率科研团队正在专心做实验。医院科创中心汇聚了分子病理检测、分子生物学、精准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和质谱检测等6个研究平台,吸引了11个科研团队入驻,包括5名博士后人员。其中,病理科正积极构建病理智能全流程管理系统,并开展多模态AI辅助诊断技术的研究,新引进的博士后牵头积极筹建医疗数据中心。此外,博士后团队立足于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积极研发肿瘤、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罕见病等临床疾病的防治策略。未来,医院计划每年引入3至5名博士后,充分发挥博士后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现如今,医院“平台搭建-科研攻坚-临床转化”闭环生态成效正在显现,“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立项课题169项,其中省科技厅6项、省卫健委12项、省教育厅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2项、省医学会3项、市科技局15项;发表SCI论文51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5.3),中文和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50篇;科研经费总额达482万元。出台成果转化办法,将70%收益奖励团队,部分专利已进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阶段,这种“临床反哺科研,科研提升临床”的良性循环,使医院省部级课题立项数量较“十三五”实现大幅增长。

卓越的医疗水平,是守护健康的坚实基石。“十四五”以来,市人民医院大力实施学科建设“创优工程”,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普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麻醉科7个学科成功跻身省级重点专科行列。这些重点专科如同璀璨明珠,引领全院学科蓬勃发展,凭借前沿技术、精湛诊疗和权威团队,为无数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为帮助广大患者朋友更深入了解我院省级专科的特色优势和诊疗实力,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介绍,首期聚焦临床检验中心,敬请关注!

市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始建于1953年,是安徽省“十四五”医疗卫生重点专科、铜陵市卫健委第三、四、五周期重点学科。中心集临床检验、教学、科研于一体,现为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铜陵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铜陵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安徽省输血科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临床检验中心下设临床基础检验室、血液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急诊实验室、输血科,全程参与医院科创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现已开展检验项目近600项,年检测量近150万人次。

中心先后引进了生化免疫流水线、智能采血叫号系统、飞行时间质谱、气动物流系统等一批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实现了血液标本快速传输、快速检测,大大缩短了检验报告等待时间,真正一切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力争将最准确的实验结果应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治之中。

历经70年的发展,中心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团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正高5人),硕士10人,硕士生导师2人,兼职教授3人,形成检验医师、科研骨干、教学专家协同发展的多维人才矩阵。
近三年,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6篇,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12项,主办国家级和省级继教班8次,参编国家级专家共识2篇,不断提高行业学术影响力。
先后开展肠癌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2022年)、微生物质谱快速鉴定(2022年)、呼吸道病原体谱靶向基因测序(2024年)、阿尔兹海默症检测(2025年)等,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检测数据,服务临床、服务患者。

中心积极拓展输血科的临床治疗外延,积极开展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技术(2021年)、血浆置换治疗技术(2023年)、血小板分离单采技术(2024年),直接参与临床患者救治,促进科室走出实验室,深入临床疾病诊疗一线,努力成为精准医疗时代的“导航仪”。
中心主任
主任技师
输血科副主任
主任技师
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副主任技师
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技师
执业医师
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